近日,《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正式下發,也由此在業內引發廣泛討論。
《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下發在業界引起廣泛討論,伴隨著試點的鋪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商業模式將被顛覆,集邦咨詢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Trend)小編為您詳細解讀分布式電站在三種新模式下的收益組成,電站可視具體情況選擇最佳方案。(本文由小編結合政策與相關新聞綜合整理,歡迎交流討論。)
新政規范分布式電站規模可達50MW,下述三種情況列舉的是第三類電價區、不大于20MW的分布式電站在不同模式下的收益組成分析,大于20MW、小于50MW的電站在補貼縮減程度以及配電網區域最高電壓等級輸配電價等指標上略有不同,但算法一致。
按照已經公布的部分省份輸配電電價核準情況可以看出,大工業用電輸配電價按照不同電壓等級和所屬省級電網企業而不同,且相對較低,平均價格在0.13元/kWh左右;而一般工商業的輸配電價則相對較高,平均價格在0.36元/kWh左右。
分布式補貼0.42元的標準在未來或有下調可能,具體數值以當時政策為準。
以下三類模式計算數值,均為最理想情況下估值,僅供參考。
第一類:電站通過電網,直接將電賣給用電戶
第二類:電站將電送到電網,電網進行代售
第三類:電站將電賣給電網
此舉不僅盤活了電力市場的交易空間,還緩解了補貼缺口帶來的壓力,還為電站現金流注入了生命力,增加了市場彈性,讓部分電站投資企業先走一步,可謂一舉多得。未來光伏發電在靈活供需關系的滋養下,將形成區域間“環扣式”的、由“供給側”到“需求側”的協同帶動發展,光伏產業下游廠商在供需關系緊張的區域或有更大市場空間。